设为首页收藏本站麻城天气预报

麻城热线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社区广播台
热门
最新
查看: 51083|回复: 0

临摹心得-----写诗不要走野路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2-12 10: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刘宝华 于 2022-2-12 10:24 编辑

临摹心得
         -------写诗不要走野路子
    我们现在学写诗,大都是从懂平仄格律押韵开始的。平仄格律和押韵的发展,有一个较漫长的历史过程。押韵在上古时期一般不太讲究,主要是通过作者的语感来参磨。有学者将诗史分为上古和中古,一般认为魏晋及以前为上古,隋唐至宋元为中古,其后为近代。这与历史书的断代是不一样的。诗史的断代也有几种说法,我暂且按这个说法来说一说习诗的事儿。
因为不同时代的语言习惯和文字的演化进程不一样,所以,出现了现代人读古人作品时,以及各地域不同的人交流时发生了语言和发音不习惯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统治阶层开科取士的评选。于是,隋唐取士出现了诗文要押韵,交流用官话的需要。至宋时,将押韵规范了一下,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用的《韵书》或叫《韵表》。这个韵书的形成记得大约算是民间修官方认,没有细究。明清时期还要求试卷用馆阁体的字,以避免书法百家,没有标准。
明末清初,主要是清初时期,文人们不敢多说话,有文字狱,挺吓人的。文人们就不自觉地“皓首穷经”,将诗的格律以唐代诗为蓝本,作了一个规范,当作标准,对平仄字音作了注释。这个平仄音与现代的汉语拼音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相反,现在的汉语拼音正是参考了古人的平仄音的研究才出现的,也就是说,先有平仄音的四声或细点叫六声的,才有后来的汉语拼音。所以,汉语拼音的四声说法并不能完全地解决诗词用字的平仄讲究问题。清官方也为了解决平仄这个不好理解的事,在《康熙字典》上附了一首歌句: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悠悠浸古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我对汉语拼音不太熟,所以,是前两声为平声还是后两声为平声,不懂。据说按现在拼音四声分平仄也可以。我不懂就不说了。
清初人还将词谱也规范化了,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词谱。如《钦定词谱》、《白香词谱》等。《龙榆生词谱》是现代人搞的,是么时候出现的,我没查。唐宋所用的词谱据说在南宋后就失传了,这个说法,好象是王力先生说的,我瞄见了一回,所以就听他的。
平仄格律和押韵的发展就这么一回事。附带说了一下词谱。词谱不作讨论范围,只是说明一下当时的人文环境。
平仄是解决诗的顿挫也就是乐律的问题,押韵是解决“统一口径”的问题。所以,就这两个问题,在写近体诗时必须规范,否则读者不一定买账。不是这个要求的当然也可以叫诗,但不能标注“七律”、“七绝”“五律”、“五绝”字样。
说的这些好象与题目无关,但又有关。也就是说,学写近体诗的朋友,就得遵守格律方面的要求,不可随意。随意了不是不行,那就不能叫格律诗。就格律诗的要求来说,不遵守这个也叫做野路子,是不行的。这说的是为什么要遵守格律,当然,我们有意写近体诗的朋友大都对这个格律啊平仄啊押韵啊都认识了,也熟悉了,有些朋友不熟悉,可以慢慢学,不难。
诗,主要是情怀的演绎或叫渲泄,近体诗的要求只是形式,是艺术方式而不是诗的内容。诗的内容是情怀,这是核心的东西,格律押韵只是个壳子。是装酒的酒壶而不是酒,这个一定要理解。
形式上可以做到不走野路子,那么内容上是不是也有走野路子的事呢?当然有。一般常见的现象就是造词、造景、造情怀。情怀是真的吗?只好扪心自问了,凭良心了。良心这个事,又有自发生成的和文字做成的这两种情形,属于哪一种,不需要注解,也不需要说明,读者一眼瞧的洞洞穿。我千百次地说过,读者永远的永远,比作者聪明,能理解这说法的,真的不多啊,好象我就是智人,而别人都是凡人样的。哪有那个事啊。这种认识,可以归类于无知。无知,所以可以无畏。
谁也不是一生下来就会写诗的,真正的神童也是没有的。因为,即便这孩子有过人的天赋,要想写出诗来总得先识字吧。因为没有天生就认得了字的人,所以就没有神童,神童只是一个赞美词。人的一切知识的获得都来自于模仿,吃饭走路识字写诗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初写诗时也要学习模仿。在平仄格律搞熟了以后,模仿是最快的提高写作能力的捷径。叫模仿不太文雅,于是叫临摹吧。
上面说了这多,是想让大家先对近体诗的要求有一个基本认识,然后落脚点还是在如何提高诗技和诗艺上。这就是要学会临摹别人的诗,或自认为是好的诗。古人的,今人的都可以。很多的诗词名家一开始都是临摹入手,很多人成名后还养成了习惯。这就好比练书法,书法家一生都在临摹法贴,在其中不断参悟。写诗也是一样的道理。
伟人为了写咏梅,就叫工作人员帮找了好几个诗词大家的咏梅作品,反复体会,主要包括陆游的咏梅名篇。最后他自已创作了《卜算子 咏梅》的名篇。
临摹别人的作品,最有名是李白临摹崔颢的《黄鹤楼》。
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我们从词性上进行对比,这是典型的临摹类型,意境上虽然有区别,但总体意象上有很浓的套红的印迹。
近些时随手翻了一下宋人洪迈的《容斋随笔》。他在笔记中写道,宋时,文人们争着临陶潜的《归去来辞》,他说,大家公认的是苏东坡临的最好。可惜,他对苏东坡临的内容没有记载,我也没有找到。但他对黄庭坚临摹古人的记录的稍详细一点。黄庭坚临摹徐陵的《鸳鸯赋》,徐陵这个诗网上没有。我就抄一下:
《鸳鸯赋》:徐陵。
山鸡映水那相得,孤鸾照镜不成双。
天下真成长会合,无胜比翼两鸳鸯。
徐陵是梁朝人,那时诗的格律还不是很规范,所以与现在格律要求有区别。这个不影响对诗的解读。
黄庭坚是这样临的:
《题画睡鸭》:
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舞镜不作双。
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倚睡秋江。
黄还直接抄了徐陵的句子。洪迈认为尾句大佳,评说临的比原作还好。黄庭坚还临了李白的和白居易的。因字较多,就不一一抄了。
我们在写诗时,写某一物或某一场景时,建议不要匆忙下笔。如果有好句子了,可以先用笔或手机记录下来,然后思索一下某古人或某名家写过这样的东西样的,找出别人的原诗研读一下,然后决定立意和怎么样围绕着自已认为的好句子来写。
我自已在学习写诗的过程中,也经常学习和临摹别人的诗体或诗意。刘禹锡的一首比较有名的诗《西塞山怀古》,我比较喜欢,就临了一回。他这个诗,我主要临摹的是他的气度。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他这诗的创作背景是怀古,也就是吊古抚今,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的情感。写西晋东下灭吴的历史事实,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引发了人的思想。
   他这首诗的结尾“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种结尾的方式,就是我原来说过的“空空”法。猛一看好象跟前面几句联系并不紧密,其实是一种怅怀,一种万事归空的意思。我原来讲过。诗的结尾方式,大约分为四种:一是因果,顺结,二是果因,反结。三,是空空,怅怀。四是了了,归淡。我这个说法不一定全对,只是我个人的体会,说法算是原创。
   我用他的韵和结尾法临摹了一首。
《黄土岗鹰山关怀古》:
铁骑扬尘指鄂州,鹰山关口阻兜鍪。
星河惨淡刀寒夜,箭雨凋零马怒秋。
更迭几朝山影在,横吹一笛水波悠。
故园虬柏堪相忆,裂隙深巢鹭与鸥。
黄土岗街南之鹰山,其山似鹰飞天而下之形得名。古时有关,扼麻北要冲,右举水左鹰山形成关隘。隘如垂壁。为兵家必争之地。据《麻城县志》载,南宋军与蒙古军曾在此血战。十万蒙古军在此尽歼二十万宋军。由是,蒙古军驱江而下,追宋庭至福建而亡之。
我在研读了刘禹锡的那首诗后,每一句都临摹他的诗法,写成这个样子。虽然不可与他的诗相比,但还是有所心得的。怀古诗多苍悲之作,喜气的较少。动词和形容词使用要格外注意,不可有雕琢和刻意为之的迹象,用词要与心情完整的结合,流出自然之泉水。感叹也要在有形和无形中自然流露,不宜硬塞进去过于主观的又希望别人接受的东西。
临摹为什么重要?我们很多朋友对这一点不是太理解。认为平仄格律搞熟了,按照要求,组合文字,我字写我心就可以了,就能叫诗。这个说法当然也不错,但,还是比较片面的。因为我们唠叨着要习练传统诗词,那么什么是传统?平仄格律肯定不能代表传统,只是叫传统艺术方法之一。我原来也讲过,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抹很大的山川,诗田只占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而格律诗或叫近体诗又在诗田中占很小一部分。比如,《唐诗三百首》选入的近体诗并不多。诗,包括歌行体、乐府体、陈词、古风、格律诗等等。我们习诗的眼光也不要仅仅限于格律诗这一种,包括读诗也一样。当然,把格律诗习练得炉火纯青,也是一个不错的追求,仅此一项追求也要花费很多的精力,还要有恒心,也不容易的。
我们见过的许多古人的作品,如果涉猎的书籍多一点,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因为,古代的诗人大都在认真临摹前人的作品所然。因为,古人和我们现在是一样的,他们那个年代纸张和印刷不发达,能留给他们看的,也同样是相传有承的佳作。比如《昭明文选》就录入了当时很多名人的诗。其中的一首《敬亭山诗》是一个叫谢玄晖的诗人的作品,尾句是“皇恩既已矣,兹理遮无睽”。意思是说,皇恩已尽,我也不再追求了,还是游山玩水自在,是人生的至理啊。
这首诗,李白是肯定读过的。所以他就意境进行了临摹或者说翻新了一下。写出了有名的《敬亭山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读一下就知道很明显地受到了谢眺的影响,不然,李白是没有这首诗的。(接下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无图浏览|小黑屋|联系我们|广告报价|免责声明|新手上路|手机访问|麻城热线 ( 鄂ICP备12016569号-1  

鄂公网安备 42118102000134号

GMT+8, 2024-9-19 08:28 , Processed in 0.093913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麻城热线 X3.2 © 2001-2014 湖北锐火科技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