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麻城天气预报

麻城热线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社区广播台
热门
最新
查看: 15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湖北麻城一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3-16 10:12: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写什么”的问题一直是学生作文的核心问题,也是最让许多学生头疼的难题。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倘若有米,哪怕不是巧妇,也还是能把饭做出来的。关于选材,很多人总结出了很多技法,譬如抚今追昔法(以史为证,谈古论今)、引经据典法(如引用名人名言)、时空跨越法(如回到唐代拜访某位诗人)、正反对比法(运用了正面的材料,就注意联想性质与之相反的材料)、就地取材法(巧妙借用试卷中的阅读材料) ……这些技法从理论上阐述是美妙的,但,从实践来看,选材能力与语文素养和综合思维能力密切相关,而技法到底只是一种外在操作,它们或许对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所作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技法是死的,是无效的。我觉得,从学生自身的实际入手,才是解决学生作文选材问题的根本途径。
有想法就有素材
    高考作文说到底,是从三方面来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的:一是考情感与思维,二是考表达,三是考生活。对学生情感与思维的考查是根本,因为作文能力的核心是人的情感与思维,高考作文考查的核心也必然是人的情感与思维,其中主要是学生的感悟能力。学生面对作文题是否有话可说,所选材料是否得当,这些都与学生的感悟能力密切相关。
    我们很多老师认为学生缺乏生活经历,没有积累多少素材,但笔者并不以为然。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红柯先生曾对笔者说:“选择素材的问题说到底不是你有没有记住素材,而是你的世界观问题,就是你怎么样看世界的问题。也就是说先要有想法,而不是先有素材。有了想法之后,你就会发现很多相关素材可用。”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他们本来就对社会人生有着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有着较为丰富的积累。但在很多时候,这些感受和看法、这种种积累往往埋藏在他们心灵深处,没有办法挖掘出来,没有办法进入作文。我们老师要做的工作就是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去感悟(包括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对写作对象的感悟),引导他们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只要有感悟有想法,埋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不少素材(包括事实材料和语言材料)就会随之而来。
    教学案例一,有位老师布置一个班的学生写《我的母亲》,收上来的作文罕见好文章,其中有四篇情节雷同,写到“我”深夜发烧,妈妈冒雨背我上医院,后来“我”的病好了,妈妈却病倒了。为什么面对自己最熟悉的人,学生却写不出能够打动人的文章呢?难道他们真的是麻木不仁?后来,这位老师让另一个班的学生写同样的作文,就注意启发学生如何写出“生活中的母亲”,他先让学生以“我和妈妈的故事”、“妈妈的烦恼、忧愁、欣慰、快乐……”和“我最想对妈妈说……”为话题,展开讨论。结果,学生们真情涌动,写出不少优秀作文,其中数篇还得以发表和获奖。[见2007年第7期《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的《体验式写作教学》一文。]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积累,让他们生发感悟,形成想法,寻找到合适的素材,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正是这位老师作文教学的成功之处。
教学案例二,2008年高三语文调考中,有这样一道作文题:“托尔斯泰在82岁高龄时说:人是以灵魂为生,而不是以肉体为生,如果人知道这一点并且不是把自己的生活寄托在肉体上,而是寄托在灵魂上,那么,无论出现什么样的不幸、苦难和病痛,他的生活都不可能成为其他的样子,而只能是一种牢不可破的幸福。请根据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结合你对当今时代的认识和思考,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通过调查,这次作文存在主要问题是大部分学生作文只是空谈灵魂(精神),言之无物,缺乏说服力。笔者搜集了本年级的优秀作文,从引导学生感悟,调动学生情感和生活积累的角度来评讲本次作文,给了学生较好的启发。
    下面这个图表是笔者对所在年级部分优秀作文的思维过程(从产生想法到选材)的展示:
     借这次作文教学,我的目的在于给学生强化这样一种意识:面对作文对象时,要试图调动自己的积累以生发感悟,产生想法。有想法就会联系到相关素材,有想法就有作文。这是选材的第一步,也是顶关键的一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从本质意义上讲,真正的“米”其实就是写作者的个人想法,积累素材就是要积累想法。很多人反映记日记对写作帮助不大,为什么呢?并不是记日记不起作用,而是因为不少人只是记生活流水账,没有在自己最有感触的地方多用脑子多下力气。生活往往是重复的,只有融入个人想法的那部分才值得记录。另外,多做读书札记,从阅读中积累思想,增强个人素养,也是增强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贴近生活选材
    贴近现实生活来选材,才能做到言之有物。从精神指向来看,学生作文与作家文学创作应该是相通的,都应该指向现实人生。相信每一位为汉语的表现力而着迷的人都痛恨这样一种作文:证明文。所谓证明文,就是完全没有个人的感悟,只是列举几个古今中外名人事例来证明作文题的中心意思。这是没有现实质感没有生命力的作文,而证明文正是当前学生作文的通病。
所谓贴近现实选材,意思有二:
    一是要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热点。因为热点问题就是典型问题,最具代表性,包含的意义最为丰富,也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写作者要善于放开眼光看生活,注意通过热点来思索社会矛盾,挖掘生活意义,感受人性光辉,提出个人见解等等。例如,2008年上半年我国最大的热点就是汶川大地震,它让我们目睹了人类在灾难面前巨大的痛苦和坚韧,让我们珍藏了许多催人泪下的场面与故事,也引发了我们关于天灾与人祸、人与自然、民族精神等方面的种种思考。这一切,都可成为进入作文的典型素材。事实上,2008年,四川卷和全国卷1的作文题都是直接回应了这个社会热点。
    二是要选取自己最熟悉的生活材料。只有自己熟悉的才写得真切,写得圆润,写出特色。例如2007年湖北高考中有这样一篇满分作文《国语失落症猛于虎》,请看开头两段:
    “家里的电脑不幸染上病毒。母亲对着黑屏上一个个冷漠的英文字母直瞪眼。我回家修好电脑后,她还一直抱怨:净是些ABCD,难道就没有全中文的电脑吗?
    我心中一恸,是啊,为什么我们有方正,有联想,却没有全中文的电脑?仅仅是因为电脑不是中国发明的吗?我认为,我们正在丧失些什么,等到它悄悄地消逝了,我们就将陷入恐慌与失落。”
作者由常见的生活现象入笔,抒写感悟,一下子扣住读者的心。接下来作者还写到邻人门上的木牌用英文写着“welcome”(欢迎);书店里英语书籍居多,在角落里才找到一本宋词;也在买书的邻人用英语打招呼。这几件小事构成这样一幅图景:英语在节节进逼、母语在悄悄消逝。湖北高考语文阅卷负责人刘九洲教授这样评述:“对这篇文章,我最看好的就是作者写的是身边事,说的是平常理。”
贴近“我”选材
    贴近“我”来选材,写有“我”之文。“我”永远是独特的,永远是别人的谜,只有做到“有我”才有个性色彩,才可能吸引读者。我们提倡有“我”之文,并不是说作文一定要出现第一人称(议论文常常不直接出现“我”),而是强调所运用的作文素材要充满生命质感,要融入作者的感情和个人想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无图浏览|小黑屋|联系我们|广告报价|免责声明|新手上路|手机访问|麻城热线 ( 鄂ICP备12016569号-1  

鄂公网安备 42118102000134号

GMT+8, 2024-6-8 06:15 , Processed in 0.093357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麻城热线 X3.2 © 2001-2014 湖北锐火科技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