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父女”的二三事
提起麻城实验二小的科学老师明敏和女儿明静,无人不晓。他们共同发明的“便携式羽毛球拍”和“折叠式对联张贴板”两次获得国家专利,这在当地算是破天荒的头一回。被《湖北日报》、《荆楚网》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后,“专利父女”的名字就叫响了。
“折叠式对联张贴板”获专利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从1992年毕业至今,明敏老师从教20年,带了18年的科学课,当了10余年的科学备课组长。他已经记不清讲了多少次公开课,辅导学生得了多少个奖项了,但他痴迷科学、勤于钻研的劲头一点没减退。
2008年,明敏一家回老家吃完团年饭后,又匆忙赶回麻城的家。准备贴春联时,他发现门上的老春联破破烂烂的,怎么也撕不下来,无奈父女俩只好拿钢丝球、鱼鳞刷齐上阵,费了很大力气才弄干净。女儿明静说:“爸爸,为什么我们不能弄一块专门贴春联的门板,春节过了就可以取下来,过年的时候又挂上去?多方便!”父女俩当即找来门板,精心设计制作了两块大小一样的张贴板,对联贴上去,漂亮整齐,效果很好,亲戚朋友们纷纷效仿。2010年,学校要求教师和学生搞小发明制作,明老师将和女儿一起制作的“折叠式对联张贴板”送去参赛,获得湖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当年6月,经过评审,这一小发明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连体蚯蚓之谜”填补百度空白
在爸爸的影响下,明静从小也热爱上了科学探究,好“刨根问底”。她把自己平时观察到的科学现象写成科学日记。
2010年4月11日,她的日记上写道:“今天,爸爸又要去钓鱼,让我帮他挖些红蚯蚓。我在花坛里挖了很多蚯蚓,惊奇地发现,竟然有一些‘连体蚯蚓’!它们两条连在一起,通过头部后面大约1厘米的地方相连。爸爸说,这一段叫做环带,也叫生殖带。我把它们放到竹筒里,过几分钟后,它们就挣扎着从对方的环带里爬出去,成为两条单独的蚯蚓。它们为什么要连到一起?是怎么连到一起的?我拍了几张照片,发到网上的论坛里,向网友请教。网友们说蚯蚓应该是雌雄同体的。他们也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看来网络上是找不到答案了。我多么希望早日解开‘连体蚯蚓’之谜啊。”
后来,父女俩专门来到麻城师范学校向生物教师吴向飞咨询。吴老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生物系,在麻城师范从事生物教学20多年。得知情况后,吴老师说:“这样的‘连体蚯蚓’,是两条蚯蚓在交配。交配时,蚯蚓的环带可以由圆柱状变成扁平状,然后把环带卷成弧形,把对方的环带抱住,两条蚯蚓头尾的方向相反,这样进行交配时,由于抱得很紧,看起来像是‘连体’一样。完成交配,或者受到干扰后,它们就会缓慢地分开。”
之后,明静在学校看到一段关于蚯蚓交配的视频,证实了这个结论。在爸爸的指导下,明静很快写出小论文《破解“连体蚯蚓”之谜》,发表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科学网站,填补了百度知识在这方面的空白,这篇论文获得省“五小发明”奖。 “嫁接”实验结硕果
为了上好科学课,明老师常常有目的地做些小实验,捣鼓一下自家院里的“试验区”。
听说嫁接可以改善作物的品质,提高作物的产量。去年暑假,明老师按照网上介绍的嫁接方法,将番茄和茄子进行嫁接实验,让一株茄子苗同时结出了紫色的茄子和红色的番茄。类似这样的实验,明老师年年都在做,“土豆苗白天生长得快还是夜晚生长得快?”“如何钻木取火?”“铁树一年长几次新叶?”一遇到问题他都要探个究竟。就是靠着这样一股执拗劲,他不断思索、实践,解开生活中的科学之谜。
在他的带领下,许多学生都喜欢上了科学探究,成立了科技兴趣班。该校的综合实践课也开展得有声有色,每年都有大批学生获得科技创新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