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
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让农村环境美起来
麻城“非木经济”实现农民增收与生态保护双赢
日前,笔者来到位于麻城市三河口镇大别山林特产品市场,看到这里等待装载木耳的车辆排起了队,童家河村45岁村民胡国兴正乐呵呵地把一袋袋木耳装车。据胡国兴介绍说,他从事香菇、木耳种植和销售已经多年,去年在家一年的经营额10万元都不到,今年搬到镇上的林特产品市场以后,仅今年上半年就成交50万元,产品大多销往安徽、江西、浙江和福建等地。在三河口镇,像胡国兴这样依靠大别山林特产品市场这个平台致富的农户还有很多,目前,这个市场已经成为了鄂东地区最大的林特产品集散地。
大别山林特产品市场占地面积86亩,建筑面积62800平方米,总投资额8500万元,已经完成投资6800万元,已入驻或即将入驻商户190户,年产值6000万元,成为了当地全民创业的新平台、小城镇建设的新样板以及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该市场配套设施完善,分为香菇、黑木耳、板栗、中药材、蚕桑、天麻6个市场专区,解决就业近3000人,已初步形成了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山外拓市场的发展模式,基本实现了以菌富民,以菌活镇,以菌强市。
麻城东部地区森林资源丰富,适合发展菌类林特产品种植,近些年来,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树木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破坏了森林资源。针对这一情况,麻城提出了“非木经济”理念:既不需要砍伐树木,又不影响林特产业发展。通过研究,三河口镇探索了一种用树皮、树叶、板栗壳碎成木屑加工成“袋料”,以“袋料”取代传统木料种植菌类产品,这一技术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提高种植产量。为了有效推广这一技术,地方政府对种植户实行每筒0.5元的补贴,仅去年年底,三河口镇就拿出十万元补贴种植户。杨家冲村村民邹爱良想创办“袋料”加工厂,三河口镇除了补贴之外,还积极为他筹措资金。
为了更好的将种植户组织起来,充分调动种植户的积极性和维护其合法权益,三河口镇已经建立了林特产品合作社,合作社有理事9人,社员1160人,带动周围农户近五千户,该镇年产木耳、香菇35万斤,通过合作社交易的达30万斤,林特产品总收入3500万元,人均增收600多元,占总收入的五分之一。合作社有专门的经纪人,在林特产品市场有大型门店的可加为理事,同时还能享受政府的补贴3000元。合作社把种植户网络起来,将产品包装提档升级,打造出了康王牌山珍系列产品。
通过建设统一的市场,实现了林特产品有分散经营向集中经营的转变。通过倡导“非木经济”,当地的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通过成立合作社,农民的种植积极性空前高涨,该市的林果、林药、林菌等产销规模不断扩大。这一经营方式,让麻城真正实现了农民增收和环境保护的双丰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