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记者张欧亚 见习记者高东起 摄影记者 程铭)公安县境内横亘着一道荆江分洪闸(俗称北闸),是万里长江之上的新中国第一个水利枢纽工程。这是保卫长江,也是保卫大武汉的一道重要屏障。分洪闸拦淤堤设有119个预埋炸药室,每个直径1米,深3米。1954年荆江告急,长江56年来仅有的一次开闸分洪;1998长江大洪水中,工兵在此埋下22吨炸药,准备随时启爆行洪。那是如何惊心动魄的瞬间? 一道大闸,承担多少责任与重负,凝刻多少沧桑与巨变。这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亦是长江治水史上的一座丰碑。 1954年仅有的一次启用 进入公安境内,沿长江大堤北上,万亩田间,稻浪滚滚,荷叶连绵,远处气势雄伟的北闸依稀可见。抵北闸管理所,张贤波所长、李小军副所长、余小平科长正等着我们。 北闸全长1054米,闸顶高程46.5米,闸底高程41.0米,共有54孔,每个闸头18米宽、18吨重。登上北闸,厚厚的钢质弧形闸门,坚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让人感到它的坚如磐石。“我们这里是进洪闸,是荆江分洪工程的枢纽,位于分洪区北端,所以习惯上称为北闸。”张贤波介绍,北闸设计进洪流量为8000立方米每秒,分洪后可有效吞蓄洪水54亿立方米。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为治理荆江水患,1952年中央决定兴建荆江分洪工程。鄂、湘两省20万民工和10万解放军,经75个昼夜奋战,就完成了包括进洪闸(北闸)、节制闸(南闸)和208.38公里围堤的全部工程建设。 北闸一公里外,可见一道3.4公里长的拦淤堤,东起北闸引堤纪念塔,西接虎东干堤。余小平介绍,为防止闸前泥沙淤积影响进洪,1961年修建了这道拦淤堤。拦淤堤设有119个预埋炸药室,每个炸药室直径1米,深3米,用水泥浇筑而成。“当需分洪时,可迅速装药爆破,能炸开2200米长的进洪口,然后通过开启北闸分蓄洪水,以确保荆江大堤、江汉平原和武汉市的安全。” 北闸建好两年之后就发挥了作用。1954年,长江发生全流域性特大洪水,荆江河段各站水位均超过历史最高纪录,荆江大堤出现脱坡、漏洞、散浸等大小险情2400余处。国务院决定,北闸开启分洪。 “当时用烽火台点火作为信号,士兵们扫射着机枪示警,通知人们转移。”李小军介绍,当年,一长串绿色预备信号灯开启后,1000多名启闸工操作108部绞车将闸开启。“当年第一次启闸行洪时缺乏经验,最初先是将右岸最边上第一道闸门开启,结果那洪流奔涌如泻,声响若雷,瞬间在闸门下游冲成一道河流。”余小平说,56年过去了,形成的这道“河”至今依旧深不可测,几十年来水都没有干过。指挥部发现问题后,立即关闭首道闸门,再从正中间依次向两侧缓缓启闸,减少水流对下游的破坏。 为减小启闸行洪时巨大水流对下游的冲击和破坏,在前苏联水利专家布可夫指导下,北闸在闸门下建了一道“消力池”,消力池之外再用巨石构筑了一道屏障,以减缓水流下泄时对行洪区的破坏。为纪念这位专家,当地人将之称为“布可夫池”。 1998年22吨炸药埋进堤内 亲历了1998年特大洪水的李小军,讲起当年惊心动魄的一幕,心中仍充满余悸。 1998年夏,长江流域出现百年一遇特大洪水,荆江段沙市水位高出1954年洪水水位0.55米,达到45.22米,长江随时有可能溃口。8月3日,分洪区内36万群众,弃下即将收割的稻谷、棉花,开着拖拉机,推着板车,赶着牲口开始大转移。 8月16日,沙市水位仍居高不下。李小军说:“当时十万火急,部队来了一个地爆连。工兵和500名精干民兵,用了3个小时迅速在拦淤堤里埋下22吨TNT炸药,部署好了雷管,并已经连上闸刀。8月16日下午,省政府下达北闸拦淤堤爆破倒计时命令。据命令,拦淤堤将在当晚7点装填炸药,晚10点爆破,将长江洪水引入荆江分洪闸前,预计准备当夜12点启闸行洪。而最终是否开起北闸,将等中央最后一声令下。” 关于此,我们找到这样一份文字史料:两支启闸队伍进入一级战备状态。18时25分炸药已到达北闸,19时20分,下达装药命令,20时,广播通报,今晚爆破防淤堤,进行分洪爆破,爆破区附近人员迅速撤至离闸2公里以外的安全区域。21时30分南岸人员全部撤离,爆破部队接线安装完毕,赶到点火区。分洪准备工作进行倒计时。 那是最为惊心动魄的时刻,部队出动一个步兵团把守第一道核心警戒线。之外又由武警、公安和民兵组成三重防线。而在江面,水上公安又组织了快艇,在长江水面巡逻警卫。各医院抽调外科医生,也在警戒线外待命。 余小平指着对面的拦泥坝说,埋炸药的地方距离北闸只有一公里,采用延时爆破,总共用时10秒就能全部爆完。“一旦引爆,整个管理区的玻璃将全部被冲击波击碎。” 埋炸药3小时,排爆得5天 在最后关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亲临荆州听取了专家的汇报后,据当时水情形势,决定不爆破行洪。 拦淤堤最终没有爆破,但药室内22吨炸药是为分洪而埋下的,当时并没有排爆取炸药预案,这些炸药形成巨大威胁。随着水位的下落,排爆工作迫在眉捷。 余小平说,8月中下旬,长江紧急汛情解除,有关方面命令起出炸药。但起炸药要比埋设炸药危险得多。药室直径仅1米,装药时人可以不下去,但起药就必须入内。且已连好雷管,稍有不慎就可酿成灾难。 “大家都不能开手机,如果有三部手机同时接听电话,就有可能引爆炸药。此外,渔民电网打渔也可能引爆炸药。”余小平介绍,起炸药时,陆地、江面也是组成了几道警戒线,分洪闸工作人员也是全部撤离。 8月19日下午2时,排爆开始,所有人员都悬着一颗心。排爆人员首先剪掉导爆索、导电索,再用木铲挖掉洞中填实的泥土,然后剪掉秒发雷管,摘出块状引爆TNT块,最后挖出磷片TNT。每个洞中装药165公斤,第一个爆破预埋药洞孔排爆,用去2小时30分完成。 119个爆破药室,装填炸药只用了短短3个小时,但起炸药却用了整整五天。起出的所有爆炸品,最后通过异地销毁。 解放军地爆连每年都要进驻 今天仍鲜为人知的是,1954年以来,北闸无论是否分洪,广州军区某地爆连一百多名官兵仍雷打不动,每年都要进驻北闸。张贤波指着右岸的一排营房说,那就是地爆连的营区。 “分洪保安全,不分洪保丰收。”张贤波说,每年都有泄洪预案,从思想上、物质上、器材上都时刻做有充分的准备,确保关键时刻“起得来、闭得严、炸得开,流得长”。不分洪,分洪区内的921平方公里的良田,就可实现大丰收。 巍巍北闸,是治理荆江水患的杀手锏,不轻易启用。但工作人员每天都要检查,确保54个孔、55台机器、6大系统都能够正常使用。他们有四道保险保证泄洪闸开闭:有两路电源,还有备用发电机,万一没电就人力绞车启闭,并且每年都有部队前来进行3次分洪演练。 张贤波说,北闸建在“太平口”东侧,有许多巧合的“54”,它共有54个孔,蓄洪54亿,全长1054米,1954年首次启用,所以当地取谐音称其“太平无事”。 “虽然历史上北闸只启用了一次,但它的功绩不可磨灭。”张贤波说,三峡大坝建成后,北闸仍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重要水利枢纽,是保护荆江大堤防洪工程系统重要组成部分。 北闸今年将申报红色旅游景区 半个世纪过去,荆江分洪闸现已成文物和景区。2006年,北闸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北闸已成为一个集长江、荆江文化景观、爱国主义教育、生态农业休闲体验为一体的旅游风景区。“我们已获批3A级景区,并实现全面升级。”张贤波说,“拦淤堤、预埋炸药现场、总理讲话纪念碑、6号启闭闸演示现场、分洪工程纪念碑等景点,吸引着各地游人前来参观。”他拿出一纸文书告诉我们,今年汛情稍缓,我们正在进一步升级改造,申报红色旅游景区,这就是刚刚写好的报告。 北闸一公里之外的拦淤堤,“九八抗洪”预埋炸药现场纪念碑赫然在立。碑文这样记载:公元一九九八年八月十六日十九时,按照预案,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某部地爆连在拦淤堤将二十二吨炸药预埋于一百一十九个梅花状布局的药室竖井内,随时准备炸开拦淤堤并开闸行洪。二十二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专机飞抵荆州,详细听取各方专家意见,科学分析此次洪峰属尖瘦型,持续时间短,通过隔河岩、葛洲坝水库延时调洪,荆江大堤可以严防死守,不分洪,但随时做好分洪准备。 |